他要東西,你卻賣他南北 |
當你感冒而去西藥房買藥,算過感冒藥有多少種品牌嗎?是否多的難以選擇?那你會相信店員推薦的嗎?你認為他會是真心為你著想嗎?還是自私只想著出清「庫存貨」?或是毛利高的優先推銷?
【你的策略,決定你的行動】
如果太有良心的生意人,「不好意思」推銷即將失效的商品,那他賣不完的庫存貨怎麼辦?退回上游嗎?通常這時候上游就會宣布「不要退了,我降一些佣金吧?」看在高毛利誘惑下,絕大部分的店家一定會「全力」推銷掉!
顧客受到廣告誘惑上門「指定品牌」,意志不夠堅定的話,或是遇到「強勢推銷員」,通常還是屈服於「被推薦」,可是我再問一次,店家與你非親非故,你認為他會是真心為你著想嗎?
「銷售」如同一台自動販賣機,只是「你賣他需要的」;高層次的銷售稱為「行銷」,則是「你賣他不是原先想要的」,或是「他根本就不需要的」。
去餐廳不一定要吃飯,因為顧客是為了談事情,為何餐廳就不能像漫畫店一樣「計時出租,送飲料餐點」?
【借力使力,四兩撥千斤】
在產物保險公司擔任業務主任的小張,他每遇到顧客在猶疑成交邊緣時,就找我出馬幫他「推一把」,他先送顧客一本我的著作,然後說:「這是我老師,他很厲害,你公司若有管理問題,我找他來跟你聊聊。」
我根本不是保險專家,又不是推銷員,那我能去幹麼?我只是去「哈拉」建立交情嗎?不是的,我是以「管理專家」立場去「切磋」經營問題,談了幾下子,若是對企管理念有興趣或有點素養的老闆,通常會「入迷」,而且雙方還能「一見如故」,到這時候也「什麼都好說了」。
我常常說一句名言「顧客能跟你買東西,往往是因為他對你的信任,若他買了他不需要的東西,則是他對你的敬重。」
【抓住顧客的心,等於抓住他的口袋】
顧客想吃西瓜,你是賣西瓜的,你能賣給他,這不稀奇吧?若他沒跟你買,這才叫希奇呢!若是你能賣給他東瓜,那此乃「行銷學」的最高境界!
很多顧客都是「猶疑型」,也可能他是外行人,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?他認為自己「有錢是大爺」,所以裝著一付「很懂的樣子」,其實你絕不要「拆穿」他,不然他也不會跟你買,做生意不要跟顧客「爭面子、比內行」,好嗎?
有一位客人去一家日本料理店,他坐在料理桌旁跟切生魚片的廚師吹噓:「我在日本住過好幾年,吃起生魚片我可能比你還內行。」這位廚師一聽覺得有傷自尊,就說:「阿伯,吃得多不見得吃得內行。」兩人一來一往就吵了起來,這是真實的故事,請問是「誰錯了」?
真正的高手,會把阿伯誇得「眉飛眼笑」,然後讓他「把尾巴翹的高高的」,不斷的「點吃」,也不斷的帶「朋友」來,因為來這裡,他的朋友可以見識「你對他的尊敬」。
道不同,就不相為謀 |
1111人力銀行職涯顧問 吳建宏2006.6.16
「老闆,我們公司經營得好好的,為何還要花錢請顧問?」在主管會議上,一位幹部當著我的面大膽發問;我看底下一群人的表情,就知道這是大家的心聲,哈哈!就怕你不問而放在內心納悶,這問題我可聽多了,讓我來反問一句:「你的公司想要跟別人不一樣嗎?」如果想的話,那就得要請顧問。
【道理人人都會想,就是不會做】
多年前我輔導一家設計公司,這家公司的設計師流動率很高,因為設計師具有的「主觀特質」造成他們喜歡「我行我素」,所以別人管不住他,當然設計師一旦自立門戶,也都以「個人工作室」為主。
既然要出走創業,為何不在公司內部創業呢?其實說穿了,不就是設計師跟老闆的「合作關係」改變一下「遊戲規則」?如果原來的設計師都用「個人工作室」來經營,這跟出去創業有何不同?況且在「集中管理」下,成本控制與資源運用都能更有效能。
這道理相信老闆也懂,很多設計師都想過,不過誰來提?誰來做?就是因為不會,也沒人主導,所以就各走各路,甚至造成「自相殘殺」,豈不遺憾乎?
【你是藝術家?還是管理家?】
設計師最難的就是「做業務」,包括從設計師創業當了老闆,通常都不太會管理公司,因為設計師具有的藝術家「感性」,跟企業經營者的「理性」是有衝突的,所以設計公司鮮有大規模而且企業化的,問題可能就是出在「設計師不適合當老闆」。
設計師不能只顧著把設計圖畫好,你還要去說服客戶接受你的創意,這需要柔軟的溝通手法,雖然設計師都很「固執」,但是在跟客戶溝通時,你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「主觀」,不然可能會得罪客戶,趕走財神爺。
我常常跟藝術家在一起共事,發現他們都具有感性、率性的「豪邁」,甚至有的很怪氣,但是既然要「考量商業效益」,則要「保持理性」。
【同樣一件事,怎麼做會更有效益?】
誰說「工程」不是業務單位?在一棟大樓內施工的小陳,挨家挨戶去對住戶送上水果,並且告知鄰居「施工進度表」,提醒住戶在「敲打噪音時間」可以外出「躲避」,這一個問候,居然讓小陳接了不少修繕訂單,還有一些預約估價客戶。
誰說裝潢設計公司一定要刊登廣告?如果每一個「作品」都成了活廣告,那麼「一傳十,十傳百」,相信生意會接不完;誰說生意一定要等著客戶上門?你為何不能主動去告知「潛在客戶」,提醒他是否需要改裝?
我經常私下跟很多老闆「建議」一些創意,有的聽後「無動於衷」,有的「不以為然」,有的「驚為好點子」,為何每個人的「感觸」不同?
聽不懂的,你怎麼再講都沒有用的,這跟「經驗」與「個性」有關之外,還可以解釋為「志不同、道不合」,既然如此,那就「不相為謀」。
0 回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