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
My Plurk

訪客統計

free counters

請問您贊同台灣每周一全國統一吃素?

快來追我

聖訓妙樂

訪客閱讀須知

請按下標題即可連結至該文章轉載之出處。感謝您!

「社論日日談」克己復禮

Blogger: Terry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0 回饋

「社論日日談」克己復禮
(2010/4/15)
 

 近日有三起社會事件,相當受到注意;第一件是遭受取締的商家,在問到女性執法人員的姓氏時,在旁的民眾脫口說出「潘金蓮的潘」,被告公然侮辱,罪名成立。第二件是在公務機關的訓練上,上司對基層女性員工提出曖昧的問題,遭到控訴;上司除公開道歉外,已被調職並調查。第三件是打架的一方告對方喊出「讓他死」,有恐嚇殺人之嫌;法官的判決是「沒有犯意」。

 三起事件都因個人的「感受」而引發。第三案的結果,或許是訴諸法官的直覺,姑且不論。前兩件則都牽涉到社會觀感。對事件的結局,從另一個角度看,應該是重建個人和社會整體風格的契機;換句話說,人人都應該謹言慎行,不能有絲毫逾越。

 《論語》中有一段孔子和顏回的對話。顏回問「仁」的意思;孔子回答是「克己復禮」。所謂克己,就是去除自己的欲望;只有去除私欲,才能回歸公理。那該怎麼做呢?孔子告訴顏回說: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」一切合乎社會規範,才不會為了自我滿足,而破壞人際關係和社會和諧。

 人人「克己復禮」,彼此相互尊重,才能夠建構祥和樂利的社會。


http://www.mdnkids.com/info/news/content.asp?Serial_NO=66618

| | edit post

情緒管理 從小養成(99年3月23日)

文╱洪蘭(國立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

  一位老師憂心忡忡的跟我說,她覺得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容易憤怒,一不如意就生氣跺腳,摔東西。更糟的是,這個原本在家中才有的行為,現在已經帶到學校來了,班級上課常因某個學生情緒不穩定亂發脾氣而停頓,老師為了安撫這個學生,卻剝奪了別人的受教權,令她很困擾。情緒的管理要從小養成,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脾氣是不對的行為,她的話令我很憂心,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常會這樣呢?

  最近美國南加大的雷恩教授(Adrian Raine)用核磁共振去研究家暴犯的大腦,他發現家暴行為容易被「被拋棄的恐懼(fear of abandonment)」情緒所激發。他給家暴犯看一段配偶宣布要搬出去、離婚或申請保護令的短片,同時掃描這名家暴犯的大腦。他發現犯人大腦中跟焦慮、憤怒有關的區域活化得很厲害,如果他前腦控制不當行為的眼眶皮質(orbitofrontal)抑制的力量不夠時,暴力行為就會出現。他認為現在很多社會問題是因為家庭功能瓦解,孩子失去恃怙,沒有安全感所造成的。

  安全感是動物的基本需求。一出生就跟母親隔離的小猴子會不吃不喝,抱著頭躲在牆角,對所有新奇的玩具都沒有興趣。其實人類也是,父母不可以用「你不聽話,我不愛你了」這種威脅的話來使孩子就範。我們常看到孩子越是被處罰,越要去討好父母,他害怕父母不要他,所以要立刻尋求「保證」。

  元宵節時,看到一個媽媽不耐煩的對三歲左右的孩子說:「你不走,我要走了。」然後真的自顧自的走開。孩子一看媽媽不見了,馬上花燈也不看了,哭哭啼啼的追上去,抱著母親的腿不放,一定要母親抱他。母親為了懲罰他不聽話,不肯抱他,兩人僵在那裡。後來,母親彎腰把他抱起來時,男孩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猛親母親。這個孩子要的就是母親還愛他的「保證」。看到孩子這麼恐懼被拋棄,真覺得大人不能以愛作條件來威脅孩子,動不動就說:功課不好不愛你,不好好吃飯不愛你……,把跟空氣和水一樣重要的愛,當作談判條件來威脅孩子。

  希望孩子有好的情緒管理,必須明白讓他知道什麼行為是可以的,什麼是不可以的,在不可以的行為出現後,要先問明原因才懲罰,也就是不冤枉孩子。如果父母雙方都能以一致的態度去管教孩子,孩子就不會無所適從,不知聽誰的好。同時,一個不對的行為在任何地方都不可以出現,而不是在家可以,在學校卻不可以,如此孩子會混淆。

  在研究上看到,一個沒有規矩可循、無所適從的孩子,生活中充滿了挫折,這個挫折會使他沒有安全感。雷恩教授的研究也顯示,小時候被拋棄的恐懼會在大腦中留下烙痕,影響到他以後的行為表現。

  受虐兒長大變成施虐者,是家暴的原因之一,大人在言行上不可不慎。

http://www.mdnkids.com/family_edition/detail.asp?sn=465


| | edit post

熱門文章

.

.

千里尋寶

開卷有益

道誌聯繫